【十恶不赦的含义】“十恶不赦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罪行极其严重、不可饶恕的人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法律制度,最初是封建社会中对某些重罪的分类和惩罚标准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十恶不赦”多用于描述道德或行为上极其恶劣、令人无法容忍的行为。
一、词语解析
- 十恶:指古代法律中规定的十种重大罪行。
- 不赦:意为不能宽恕、不可赦免。
- 整体含义:指犯有十种重罪的人,其罪行极其严重,不容宽恕。
二、历史背景
“十恶”最早见于《隋律》,后在《唐律》中正式确立,成为刑法中的核心概念之一。唐代以后,历代法律体系均沿用了这一分类,并逐步完善。
三、十恶的具体内容(简要总结)
序号 | 罪名 | 简要解释 |
1 | 谋反 | 暗中策划推翻朝廷 |
2 | 谋大逆 | 破坏皇室陵墓或宫殿 |
3 | 谋叛 | 投降敌国或背叛朝廷 |
4 | 恶逆 | 杀害尊亲属(如父母) |
5 | 不道 | 行为残忍、违背人道 |
6 | 大不敬 | 对皇帝不敬或冒犯 |
7 | 不孝 | 不孝顺父母或长辈 |
8 | 不睦 | 兄弟姐妹之间不和,引发争斗 |
9 | 奸 | 与他人妻女通奸 |
10 | 乱 | 与同宗族内女性发生不正当关系 |
四、现代意义
在现代社会中,“十恶不赦”已不再作为法律术语使用,而是更多地用于文学、影视作品或日常语言中,用来强调某人的行为极端恶劣、道德败坏,甚至可能触犯法律,但不一定完全对应古代的“十恶”罪名。
五、常见用法举例
- “他为了金钱不惜杀害亲人,真是十恶不赦。”
- “这种犯罪行为属于十恶不赦之列,应受到严惩。”
六、总结
“十恶不赦”源于古代法律制度,原本是指十种最严重的罪行,如今则更多用于形容行为极其恶劣、不可原谅之人。虽然不再作为正式法律术语,但在日常表达中仍具有强烈的道德谴责意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