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吴牛喘月出自何处】“吴牛喘月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在酷热的天气中因疲劳或焦虑而表现出极度疲惫、烦躁的状态。这个成语不仅富有画面感,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。
一、成语出处
“吴牛喘月”最早见于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满奋字武秋,晋时人也。性至慎,每至夏月,常避暑于北窗下。魏文帝问曰:‘卿何以不近南窗?’对曰:‘臣闻吴牛喘月,其热甚于日。’”
这段话讲的是满奋在夏天喜欢躲在北窗下避暑,魏文帝问他为什么不在南窗下,他回答说:“我听说吴牛在月光下也会喘气,说明它比太阳还要热。”这里的“吴牛喘月”原意是说吴地的牛在炎热的夏季,即使在月光下也会因闷热而喘气,后来引申为形容人在酷热或压力下感到疲惫不堪的状态。
二、成语释义与用法
词语 | 含义 | 用法 | 举例 |
吴牛喘月 | 原指吴地的牛在炎热的天气中因闷热而喘气,后比喻人在酷热或压力下感到极度疲惫 | 多用于描写人因环境或情绪导致的疲惫状态 | 他连续加班几天,整个人都像吴牛喘月一样,精神萎靡 |
三、文化背景与演变
“吴牛喘月”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的文人笔记中,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文学化的表达方式。随着语言的发展,这一成语逐渐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,不再局限于天气炎热的场景,而是扩展到心理压力、身体疲惫等多方面的状态描述。
此外,该成语也常被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口语中,形象生动,富有感染力,成为汉语中极具表现力的成语之一。
总结
“吴牛喘月”出自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,原意是形容吴地的牛在酷热环境下喘气,后引申为人在极端条件下感到疲惫或焦虑的状态。该成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使用场景,是汉语中一个典型且生动的表达方式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吴牛喘月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 |
原意 | 吴地的牛在炎热天气中喘气 |
引申义 | 形容人在酷热或压力下疲惫不堪 |
使用场景 | 描述身体或心理上的极度疲惫 |
文化意义 | 反映古代文人对自然与生活的观察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