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恬不知耻什么意思】“恬不知耻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做了不光彩的事情,却毫不感到羞愧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通常用于批评那些行为恶劣、毫无廉耻之心的人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恬不知耻 |
拼音 | tián bù zhī chǐ |
注音 | ㄊㄧㄢˊ ㄅㄨˋ ㄓㄧ ㄔ|ˇ |
释义 | 做了坏事,满不在乎,毫无羞耻之心。 |
出处 | 出自《汉书·王嘉传》:“恬不知耻。”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 |
近义词 | 无耻之徒、不知羞耻、寡廉鲜耻 |
反义词 | 知耻后勇、有羞耻心、光明磊落 |
二、成语使用场景
“恬不知耻”多用于描述那些在道德或行为上严重失范的人。例如:
- 某些官员贪污腐败,却在公开场合大谈廉洁自律,真是恬不知耻。
- 有些人明明犯了错,还理直气壮地辩解,简直是恬不知耻。
这类用法常见于新闻评论、文学作品或日常口语中,具有较强的批判性。
三、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
“恬不知耻”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,更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“耻”这一概念的重视。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,“知耻”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之一。孔子曾说:“行己有耻”,强调个人应具备羞耻感,才能守住底线。
而“恬不知耻”则恰恰相反,它揭示了一种道德缺失的状态,是对人性弱点的一种讽刺和批判。
四、总结
“恬不知耻”是一个极具批判性的成语,用来形容那些无视道德、毫无羞耻感的人。它的使用范围广泛,但语气严厉,适用于批评或谴责不当行为。理解这个成语,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辨别是非,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。
结语:
“恬不知耻”虽是一句简单的成语,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,做一个有羞耻心、有底线的人,远离“恬不知耻”的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