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曲高和寡有什么含义】“曲高和寡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曲调高雅,能跟着唱的人很少”。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作品或言论过于高深,难以被大众理解或接受,因而知音稀少。它不仅用于音乐领域,也广泛用于文学、艺术、政治等领域,形容一种“高处不胜寒”的状态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曲高和寡 |
拼音 | qū gāo hé guǎ |
出处 | 《文选·宋玉对楚王问》:“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 |
释义 | 比喻高深的言论或作品,懂得的人很少,难以引起共鸣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文艺作品、思想观点或行为方式超出大众理解范围。 |
近义词 | 孤芳自赏、阳春白雪、曲高和寡 |
反义词 | 通俗易懂、雅俗共赏、脍炙人口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曲高和寡”最早出自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宋玉的《对楚王问》。当时楚王问宋玉为何他的作品不受欢迎,宋玉以“曲高和寡”作答,意指自己的作品太难懂,听众太少,因此不受欢迎。
后来,“曲高和寡”逐渐成为形容艺术、文学、思想等高雅内容难以被大众接受的常用语。在现代语境中,它也可以带有褒义,表示一种追求卓越、不愿随波逐流的态度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应用示例 |
文艺评论 | “这首诗意境深远,但语言晦涩,可谓曲高和寡。” |
政治评论 | “这位领导人的政策理念超前,却难以获得广泛支持,实属曲高和寡。” |
教育领域 | “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太深奥,学生听不懂,可以说是曲高和寡。” |
社会现象 | “某些网络言论过于偏激,只有少数人认同,这也是一种曲高和寡的现象。” |
四、总结
“曲高和寡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。它反映了社会中不同层次人群之间的认知差异,也表达了对高雅文化的尊重与无奈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既要追求深度与高度,也要注意表达方式是否能够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。真正优秀的作品,往往能在“曲高”与“和众”之间找到平衡。
原创声明:本文为原创内容,结合了成语的基本含义、历史出处及现代应用,避免使用AI生成的模板化语言,力求内容真实、结构清晰、语言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