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苟延残喘的成语解释及意思】“苟延残喘”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在极度困境中勉强维持生命或生存状态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通常用于描述那些在绝境中挣扎、无法摆脱困境的人或事物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苟延残喘 |
拼音 | gǒu yán cán chuǎn |
出处 | 出自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今君之疾,若不速治,其死也,虽有良医,亦不能苟延残喘。” |
释义 | 苟:暂且;延:延续;残喘:残存的气息。指在极度危险或痛苦的情况下,勉强维持生命或生存的状态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处于濒危状态,仅靠微弱的力量维持存在。 |
近义词 | 勉强维持、苟活偷生、垂死挣扎 |
反义词 | 安然无恙、生机勃勃、欣欣向荣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描述一个人在病重状态下 | 他虽然病入膏肓,但仍在医院里苟延残喘。 |
形容一个企业濒临破产 | 这家公司已经苟延残喘,随时可能倒闭。 |
描述一种衰败的状态 | 那个老街区早已苟延残喘,失去了往日的繁华。 |
三、总结
“苟延残喘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富有感情色彩的成语,常用于表达对某种艰难生存状态的无奈与惋惜。它不仅可用于描写人的状态,也可用于描述事物、环境等的衰败与挣扎。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过度贬义或误解其含义。
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、含义和使用方式,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在写作或口语中运用它,使语言更加丰富、生动。